“書似青山常疊亂,燈如紅豆最相思”是清代名臣、學者紀昀的書房對聯。我的書桌也是“常疊亂”的。這並非有意攀比或傍上名人,而是想說明我這人比較懶,不善歸整,有邋遢之嫌。沒有考證,不知紀昀疊亂的緣由是否也如此,但據說德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本雅明也是如此。他的書擺放得也永遠是無序的、淩亂的,“堆疊散落,如野放的牛羊”,而他自己還有一套說辭,說是對書的解放,讓書恢複自由。我不想對自己淩亂的書桌辯護,懶就是懶,再拿來說事,誰信呢?沒必要自取其辱。自嘲、調侃、認錯,也許才是最好的脫窘之術。
但我還是想檢討一番書桌疊亂的緣由。書桌疊亂並非讀者本意,如果不是讀書,何亂之有?那桌麵永遠會是幹淨、整潔、有序的,如同穿戴一絲不苟、十分講究的人,永遠西裝革履,光鮮示人。但書桌的幹淨,倘是讀後整理的結果,那麽這樣的人是讀而有致的人,令人敬佩,得高分。如果是因為不讀書而幹淨的人,那是比讀而疊亂的人更等而下之的人。好在我還不算墊底之人,知錯自責中總算還保有一絲安慰。雖然800多年前宋代朱熹就要求“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但我這人還是難從夫子之言,沒辦法,本性使然。
或曰:讀書不能不把書桌搞得一塌糊塗嗎?這是不讀書人的很外行而又不專業的想法。要知道,讀書或寫書人的亂,實乃情非得已。好比“船到橋頭自然直”,不直,你橫著行,過得去嗎?清人毛奇齡言己:“凡作詩文,必先羅書滿前,考核精細,始伸紙疾書。”“羅書滿前”,案幾豈能不“疊亂”?換言之,當讀者為著研究問題或寫文章需要而閱讀的時候,必然會依著閱讀者層出不窮的疑問或所寫的不同的文章,形成不同的閱讀組合。不同的疑問或問題的解決,必然需要組合出不同的書群或搜索出同類的係列文章來讀。同樣,依著寫文章的需要,參考的內容也不是一兩本書或雜誌所能滿足的,於是,目光掃過書架上排列整齊的書脊上的書名,不停地抽取自己所需要的這本那本,書桌上的書刊便開始漸漸多起來、亂起來,像是一種無序的展覽。而且舊的文章去,新的文章來,寫作的目的和需要變換了,參考的東西亦隨之改變,閱讀的書目就要更換、重組,於是,又一批書或雜誌一本一本地被請上書桌,無序地、任意地攤在桌上,亂不忍睹。這就是亂的因由和邏輯,就像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隻是勤快的人,亂後能及時“打掃戰場”、收拾歸整,使書桌重又整潔如初,不顯亂象。而偷懶的人,則任其淩亂堆垛、隨意鋪展、不複收拾,如同小偷光顧過或潰敗的軍營那樣,怎一個“亂”字了得!點破了這些,你是否明了了一點亂亦有道的理由。你能理解、寬宥和原諒那些亂了書桌,成就了閱讀和文章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