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是事物的意義和效用的彰顯。讀書的價值是人們依據對讀書的意義和效用的認知而做出的一種評價和判斷。它構成人們讀書的理由,屬於“閱讀動力學”的範疇。
中國古來就是一個崇尚讀書的國度,有“耕讀傳家”的傳統,對讀書的價值追問由來已久,但早期的價值屬意偏重於做官顯達、擺脫稼穡之苦、生活條件改善的物質生活層麵。如孔子的“學而優則仕”;《呂氏春秋》載:“寧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學’。”最典型的莫過於宋真宗趙恒的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這樣低俗的讀書價值觀,雖然格調不高,視野窄陋,但以詩傳導,形象生動,通俗上口,廣為流傳,很是忽悠或激勵了一些人。尤其是在當時生產力和物質生活水平還相對低下的年代,應當說,這一觀念代表了主流的讀書價值觀。它是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曆史上產生的勵讀勸學和在推進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影響和效應不可低估。
讀書的價值觀當然不能局限在“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車如簇”物質享受的層麵,這不免太矮化和窄化了讀書的價值和品位。否則,“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能如何實現?責任誰來擔當?黃山穀感喟不讀書,“照鏡覺麵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何曾與物質的實益相幹。再看,王夫之詩雲:“醫俗無別方,惟有讀書是。”張維屏詩曰:“讀書何所求,將以通事理。”張之洞談及讀書的價值曾言:“田穀之利,不及什一;商賈之利,止於三倍;典籍之利,淑身興宗,化愚為賢,子孫永保,酌之不竭。一卷之書,有益天下,此其為利,不可勝言。”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也說過:“積財萬千,無過讀書。”約略概舉,即不難看出,讀書的價值豈是物質一端所能涵括的?它的價值是多元的和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