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是楊絳老人的話,我感覺深有意味和道理,不妨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一點詮釋和解讀。
人活在世上,遇見自己的方式是多樣的。當你追逐權欲的時候,你遇見的是嗜權的自己;當你拚命撈錢的時候,你遇見的是嗜財的自己;當你貪戀美色的時候,你遇到的是嗜色的自己。這些遇見自己的方式,致力於身外之物的獲取,人也就是為外物所綁架、所牽製、所役使的。人就像陀螺似的,被權、錢、色的鞭子抽打著,停不下來。這不是遇見自己的好的方式。因為物質的東西隻能滿足人的生存之需,且為物所拘的心靈是不自由的。人當然需要生存之需,但更需要不為物拘,心靈自由。而人的自由、人的超越和解放是由精神賦予的。
讀書則不同,讀書是向內、向著人的心靈展開的一種遇見自己的方式。張新穎說:“讀書,在一個重要意義上,就是一個朝向自我、理解自我、產生自我意識、形成和塑造自我的過程。”對外,它與世無爭。它追求的是自我的修養和完善,並不會與這個俗欲洶洶、噪聲囂囂的社會起衝突紛爭。對內,它與己有益。它致力於知識的富瞻博碩,內心的充實豐盈,認知的澄明洞達。它是一種借助知識和文明的力量庇佑自己的行為選擇。再換一個視角分析,與上述外騖的遇見自己的方式相比,讀書也是“利己”的行為,但與格調低俗、目的卑劣、行為“走火入魔”的人相比,讀書是一種高雅的利己。而且當這種“利己”達到一定數量和程度,就改變了人,使人變得文明、儒雅。讀書就會產生一種正能量,產生一種“利他”的外化行為。在這個意義上,讀書不僅是一種高雅的“利己”,而且是一種高尚的“利己”。而當一個社會選擇這種遇見自己方式的人越多,文明人就越多,行為儒雅、思想深刻的人就越多,就會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正能量。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的根紮得多深。閱讀的根紮得深,以讀書的方式遇見自己,就能改變整個民族的行為習慣和風尚,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