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是有活性、生機和張力的。給它點陽光,它就燦爛;給它點春風,它就還你一片新綠。“陽光”和“春風”是外界輸入的能量,是思想的生長點。換言之,一個人的思想如果沒有外物、外事、外媒的擾動,它就是平靜無波的。現代科學證明,嚴格不與環境進行任何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孤立係統,由於係統內部要素間相互作用不斷地消耗物質和能量,最終會逐漸退化、瓦解,走向能量耗逝的末路。相反,倘若有物質、能量、信息的輸入,對原係統形成一定的“偏離”“漲落”和“擾動”,使係統逐步離開它的平衡態,原有的結構就會為新的結構所取代,形成新的有序和穩定狀態。這就是思想增殖和創新的機製。
思想的陽光從何而來?當然,路徑是多元的。比如,經驗、交流、行萬裏路,這些實踐層麵的體驗、碰撞、感悟,常常構成思想陽光的來源。但人活在世上,受到生活圈子的局囿,直接體驗和經驗的事畢竟是有限的,充其量也隻能占到我們知識、思想、智慧生成的20%,更多的占80%的應該是間接的、別人的經驗為我們構築的思想殿堂、提供的精神營養品。這是一個寬廣的思想通衢,一個無盡的思想、智慧之源。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書籍。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的確,猶如人的機體的生長依賴於食物的營養,思想的成長離不開精神的載體——書。書是人類思想成長的精神要素、智慧源泉,徜徉、流連或攀緣其間,我們可以領略思想的偉麗、精神的壯美、智慧的深邃,獲得思想的照耀,並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讀書是尋覓人類精神陽光的過程,但思想的陽光並不常有。有些大部頭不見得就有多少有價值的思想,大部分可能是重複的、反芻的、人雲亦雲的、老生常談的東西。這樣的內容是不具有陽光屬性和品質的,充其量是陽光周圍的雲彩而已。因為任何時候堪稱思想陽光的東西,都是鳳毛麟角的,都是稀缺資源,對作者和讀者來說,都是“眾裏尋他千百度”而又難覓其蹤、不可強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