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毫無用處,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還不會從死的文字中引出活的思想的人,也是無用的。”我喜歡烏氏的這段話,並從中截取富有啟迪的部分,作為本文的標題,絮叨一番。
先在的書籍所記載的東西都是死的文字。它們以文本的形式,靜靜地棲息在印刷的紙媒上,靜止成思想排列的符碼、意義貯存的文字,等待著閱讀者的青睞和眷顧,等待著他們手指的摩挲與翻閱,等待著知音者的賞識與相晤。雖然這些文字是有生命的,因為它是寫作者生命、情感、思想、智慧傾注的產物,是他們用生命哺育的成果,但倘若沒有閱讀者的光臨、關注,沒有後學們的認同與激活,讓思想與思想碰撞、智慧與智慧交融、生命與生命相擁、情感與情感共生,它們就是百無一用的死的文字而已,是封閉在紙媒中的冰冷的符碼。
盡管死的文字是活的人讀的,但活的人並非都能將這些死的文字讀活,可以說大部分人還是將死的文字讀成了死的,並沒有引出和激活。“引出”是一種觸發、感應。死的文字是觸媒和引子,讀著它的時候,如果我們能被其中的文字觸動,產生心靈感應,就為引出做好了選擇性鋪墊。“引出”是一種找到和發現。閱讀是一種尋找的過程,即尋找對讀者有用的思想精華、創意亮點的過程。當這樣的東西跳入讀者眼簾,為讀者慧眼所識、靈眼所見,就是一種發現。它是引出的實現和完型。
讀書要想引得出來,起碼有兩個前提條件。一要讀好書。因為隻有好的書中才有使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喜,值得“引”的東西,而那些垃圾的書、平庸的書,充斥的是凡俗乏味、拾人牙慧,甚至抄襲重複的東西,根本不值得問津。二要用心讀。倘不用心讀,走馬觀花、一目十行,眼睛如放大的、稀疏的篩眼,即便再多精華的東西也從你眼底漏掉溜走了,更別說好的東西都是稀缺如金的,這種大大咧咧的讀法根本不可能發現和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