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到過俄羅斯,看到地鐵裏讀書看報的人很多,雖不敢說多於我們現在公交車上的“低頭族”,但也相差無幾。這對於從未看到過這種情景的我來說,真的十分驚訝和欽佩。看那些讀書人氣定神閑、蹙眉深思、專注閱讀的模樣,我覺得這才是一道最美的風景線。
書,是人精神生命的圖騰;書,是民族文化的胎記和基因。人類的文化傳承是靠讀書傳遞和延續的。這一傳遞是壯麗的,也是偉大的。它是人類智慧得以生生不息、嗣響不絕的保障,是人類文明得以千年傳承的根基,也是一個民族立足世界之林、文明之巔,攀緣上升的台階。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朱永新作為近年來推廣閱讀的第一人,提出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會是一個美麗的城市”“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等一係列觀點和命題。這些觀點充滿正能量,正逐漸織入人們思想的經緯,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有文字留存的國家,而正是文字的存在,使得中國古代文明的精髓得以延傳保留、根脈未斷,成為曆史最悠久、文化最富全的國家。然而,我國公民的閱讀狀況令人擔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量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450萬人的以色列有1000個圖書館,平均4500人就有1個圖書館,年均閱讀量每人64本,他們在孩子稍稍懂事時就嚴肅地告訴他,書裏藏著智慧,這比金錢和鑽石貴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讀書成為他們最重要的價值觀。韓國年均閱讀量為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為8.4~8.5本。而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1本都不到,實在堪憂。我們不禁要問:這個發明了造紙術、印刷術的國度到底怎麽了?為什麽在讀書上淪落到這種境地?商務印書館於殿利研究員指出:“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注定要淪為智力、思想和文化方麵的侏儒,不會有任何競爭力,更不會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引以為傲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