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

書癡者文必工

字體:16+-

此言出自蒲鬆齡《聊齋誌異·阿寶》。著者在講述完癡人孫子楚和阿寶的愛情故事後,議論道:“異史氏曰:‘性癡則其誌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雖然蒲鬆齡隻是借此言總結性癡、情癡的孫子楚與富家女阿寶曆經坎坷而終成眷屬,同時又科場高中、功成名就的故事,但“書癡者文必工”,卻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寫照,道出了普遍的哲理和讀書與寫作之間的內在規律。我願就此展開,援筆為文。

所謂書癡,即癡迷讀書的人。這些人對書的感情不是一般性迷戀,而是以書為友,嗜書如命,有的甚至如醉如癡,似狂若癲。清代的蕭掄謂、袁枚是典型的書迷,他們一旦書不在手,便心中空空,百無聊賴,甚至有負疚之感,所謂“一日不讀書,如做負心事”。黃山穀也說自己,一日不讀書,對鏡覺麵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陸遊也是典型的書癡,他十三四歲時,“偶爾見藤**有陶淵明詩,因取讀之,欣然會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讀詩方樂,至夜,卒不就食”。宋代楊萬裏“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早餐”,把讀王安石的絕句當成了早餐。現代著名文學家鬱達夫一生愛書,忠貞不貳,曾賦詩曰:“來生緣分如能結,燭影刀聲又若何。”

書癡者為何文必工呢?這是因為讀與寫是內在關聯、有機生成的。寫需要讀內化吸收,不然,就無從可寫;讀是一種內化的過程,為外化的寫做好傾吐應用的積澱和準備。也有人將讀比作“吸”(積澱),將寫(創生)比作“呼”,讀寫的奧妙全在“呼吸”之間。但讀書的人多了去了,未必能達到“文必工”的境界,這就關涉“癡”和讀的多少及程度的問題。

從程度上看,癡者,讀得透者也

這些人之所以如此嗜書,是因為他們“入乎其裏”,讀出了味道,讀懂了真諦。他們讀書“用誌不分,乃凝於神”,故能“就其深”。曹雪芹說:“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在讀而不解其味的群體中,書癡的人是不在其列的。恰恰相反,他們都是因其“解味”,才癡迷投入、欲罷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