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是生活的方法和式樣。它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閑暇時間利用的樣法。動物的生活方式是各種生活習性的總和,如棲息方式、攝食方式、繁殖方式等。人的生活方式有與動物的生活方式類似的一麵,如生理的和物質的需要,但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是其他任何動物難以企及的。哲學家賀麟認為,人的存在是一個哲學概念,包括物質的生命存在和精神的思想存在。前者是包括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泛在的存在,後者則是人類所獨有的存在。它是劃分人類與禽獸的界限,也是劃分文明人與野蠻人的界限。這種獨特的、具有劃分功能的存在就包括了讀書。讀書並非人的存在的必然選項,像吃、喝、穿、住、性需要那樣須臾難離,但人一旦把它當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當成人類依賴於斯、樂為於斯,即生存必需的吃、喝、穿、住那樣須臾難分的生活方式時,他就進入了一種境界。
追求物質生活的必需和保障是人的生存本能,而能像追求生存必需一樣地追求精神存在——如讀書,就顯得十分難能可貴。它的價值意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命自覺
生命自覺,即人活著不是盲目的、昏聵地活著,而是有自覺追求,並把這一追求融入生命的一種理性覺識。江蘇省特級教師吳非說過:如果不看書,我不知道早晨起來該幹什麽,我不知道怎樣活下去。記者采訪吳非:“教師讀書需要堅守,您堅守的力量來自哪裏?”吳非回答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在‘堅守’,‘堅守’給人的感覺是一種痛苦的忍受,很悲壯,何樂之有?其實讀書的時候,我很快樂。讀書之於我,像吃飯一樣是一種需要,一種精神需要。”這就是一種“不樂複何如”的生命自覺。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於永正也說自己:“沒有書,晚上睡不著覺,這麽多年一直都這樣。我的專業成長之路就是伴著閱讀、思考與實踐一路摸索,並沒有其他的秘密。”不看書就“不知道怎樣活下去”,不看書就“晚上睡不著覺”,把看書當作“像吃飯一樣是一種需要”,這是一種怎樣的自覺!正是有了這樣的自覺,他們才成為名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