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不忘初心”這個詞差不多,“靜好”這個詞,也是新近才頻繁出現的,我很喜歡這個詞。安靜而美好,一個很有意境並充滿想象張力的詞,它代表一種圍上身來的靜謐的氛圍,一種恬靜而舒悅的意境,一種安詳而又美好的情愫。
“靜好”是和讀書很搭的一個詞。看到這個詞,你好像能感受到讀書人沉浸在靜的氛圍、環境中讀書的那種忘我、投入,那種和諧、美好,真的是一幅畫、一首詩、一種景,令人心儀、心動而向往之。“讀書”與“靜好”的搭配還可做更深層次的理性解讀:讀書是需要靜好心態和環境保證的。在這個意義上,靜好是手段層麵的存在。反過來,讀書又成就了生命的靜好,靜好又成了目的。這就叫手段與目的的統一。一件事情的目的和手段完美地統一於一個美好事物或者說情境之上,真的是夠奇妙而且不多見的。
靜好地讀書
讀書需要靜好,這是由讀書這件事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讀書是心智投入、思想浸沒的精神活動,要求人能“入得進”,方能“悟得出”。這就對讀書的環境、心態和過程提出了要求:第一,環境的靜美。這樣的環境才有利於人排除幹擾,思維集中,順利地進入書的意境或思想天地之中。唐代劉禹錫的書房,名為陋室,實則“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幽雅得很;而且在“閱金經”之時,還可以“調素琴”,美妙得很。如此靜美的環境當然能助益讀書。這也是曆來文人都很重視書房的緣故。第二,心態的靜定。讀書必須有一個靜定的心態。要靜得下心來,安得下神來,心態平和,氣定神閑,方能讀得進。設若你讀書時,心裏跟貓抓似的、長草似的,能讀得進書嗎?即便伏在案頭做讀書狀,也是不知所讀何意,自欺欺人。第三,過程的靜專。讀書的整個過程都要求做到專靜純一。宋代大儒程頤當年在嶽麓書院講學時就要求學子讀書忌“躁妄”,貴“靜專”,做到用心不雜,沉潛其中,心靜理明,入乎其內,漸見意味,讀有所獲。倘若心神不專,分心旁騖,或心氣浮躁,目觀於書,神遊其外,怎麽能領略書的旨趣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