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論和人道的立場,隻是為我們處理陌生人社會的“人情”提供了一個切入點,那就是:不管我們麵對什麽樣的人,我們都需要尊重人性,並且把人當人看。要真正處理好全球化時代陌生人社會的人情關係,還需要有基於全球倫理的仁愛精神。
一、生命的態度
所謂生命的態度,就是我們在麵對他人時,在任何時候都要將其看作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生命。生命之為生命,在於它隻有一次,不可重複。因此,我們對生命必須敬畏和關懷。
(一)敬畏生命
著名思想家史懷澤(A.Schweitzer)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敬畏生命理論把生命整體性作為思想的邏輯起點,指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賴於其他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它否定了生命的價值序列,進而將人類的倫理關懷從人擴展至所有生物和整個世界,倡導所有生命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倡導人類建立與萬物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的密切關係。史懷澤的“敬畏生命”理念,不僅應該是我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理念,在我們麵對陌生人的情感道義中,也應該成為我們最基本的生命態度。
生命存在於相互聯結之中,不僅個人的生命總是與其他人的生命休戚相關,整個人類的生命也與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休戚與共。在這種整體的生命相關性中,每一個人都不再僅僅為自己活著。我們必須意識到,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他自身的獨特價值,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故意傷害他人生命,或者對於傷害他人生命的行為熟視無睹。對一切生命負責的根本理由,實際上是對自己負責。因為,如果沒有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人對自己的尊重也是沒有保障的。善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製生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