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學理性研究

第四節 本書的研究視角和方法

字體:16+-

所謂研究視角,就是“觀察、分析、解釋一個事物或一種現象的特定角度,任何一個視角都意味著一套特定的話語係統,即一套從基本的範疇、命題到方法原則所構成的理論話語”。[1]對於同一個研究主題,分析視角的差異會成為決定研究結果不同的重要原因。這也體現了社會科學研究中“解釋”的功能與意義。高等教育問題的研究實質上就是一個如何看待高等教育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研究者的研究視角。因此,如果我們選擇高等教育研究的不同研究視角,則對研究成果的創新意義重大。

對本書而言,筆者顯然更傾向於采用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的方法論視角。一方麵,高等教育學的研究需要保持對其他學科的開放,需要高等教育哲學、曆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奠基與關照;另一方麵,高等教育學科的建設與完善更離不開高等教育研究的適切與自我立場。因此,在研究視角與方法論上,本書既要力圖提供一套從“理性”“合理性”到“大學理性”的“話語係統”,又要尊重大學曆史文獻和大學實踐,從高等教育哲學層麵汲取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互交互融的理論洞見,考察大學變遷過程中的各種普遍與特殊質素,詮釋曆史與當下大學“之所以如此發展”的內在行動邏輯與自我洞見。

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認為,社會學就是以解釋的方式理解社會行動,並據此通過社會行動的過程和結果對這種活動做出因果解釋。他對猶太教、基督教、儒教、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未完成)進行了比較研究,就運用了“理想類型”方法,即研究者對複雜的現象進行提純的一種主觀思維構造,是為了對現象進行分類和比較分析時的一種主觀建構。“理想類型”(ideal type)又可稱為“純粹類型”(pure type),它既是韋伯社會認識的方法,也是他“理解的社會學”概念工具的統稱。“理想類型”中的“理想”,意味著從可能中認識事物。所謂可能性,按照康德的見解,是指在思維中凡不引起矛盾,亦即概念中不包含矛盾的東西,都具有邏輯上的可能性。使用“理想類型”認識和解釋現象,也就是以“可能性”為中介探討事物的“現實性”。因此,理想類型作為一種認識方法的特點,就在於它是通過“可能性”認識“現實性”。根據韋伯的看法,目標合理的行動是一種“理想類型”,因而從形式上看,理想類型是一種抽象理論的概念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