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學理性研究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假設與解釋路徑

字體:16+-

總體而言,上述針對大學在當代及未來存在意義與價值的種種思考與詰問,由於脫離了大學賴以形成與發展的曆史與現實環境,摻雜了研究者的主觀判斷,容易導致自說自話,很難突破原有的思維框架。通過“大學理性”的主題研究,本書將嚐試性地提出一種新的解讀維度。這對正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大學而言,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

因此,“大學理性”研究可以成為一項既具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不僅可以拓寬高等教育哲學的研究領域,還可以給高等教育發展是“如此而非彼”提供一種理論方麵的詮釋,為今後大學發展路徑的可能性選擇提供理論上的解讀依據,即通過“大學理性”的研究既可以為“學術圈外對大學的質疑、批判與問責”提供解釋,也可以為“學術圈內對大學重大問題的論爭”提供新的理解維度。當然,這需要首先立足今天“實然”語境的當今大學的發展與問題,避免高等教育理論脫離社會實踐的茫然與責難,並從“實然”表象出發,抽取出大學“應然”發展的內在邏輯,回應“實然”大學的現實生存與發展困境。

舉一例來說,針對近年來對於韋伯及其學說的研究與詮釋熱潮,顧忠華在《韋伯學說》序言中說:“韋伯和我們今天現實處境的相關性,與其說是直接承繼《儒教與道教》中的論證分析,倒不如說是間接地、迂回地透過他對生活在(由資本主義型塑出來的)‘現代條件’下之‘人類命運’的診斷,才得以突顯其密切程度。亦因此,韋伯研究的社會學意涵,或許不在於強調韋伯的‘中國觀’是否有‘西方中心主義’的偏差,更重要的任務應該在於汲取他的理論洞見,借以考察社會文化變遷過程中的各種普遍與特殊質素,進而對現狀‘之所以如此’有多一分的自我認識。”[1]如此推論,對理性視野下大學理性主題的研究與解讀,亦可通過考察理性主義變遷的軌跡及其表現出的特質,對曆史與當下的大學“之所以如此”提供了更多的認識與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