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學理性研究

第一節 “馬車之喻”與“薩默斯事件”

字體:16+-

柏拉圖(Plato,約公元前427—前347)被公認為西方曆史上第一位大家,他的理論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宏大體係,甚至留傳後世的很多成對概念,如真理與意見、本質與現象、共相與殊相、一與多、動與靜,都始於此公。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後世任何一個哲學分支,都能從他這裏找到起源。正如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所說,“關於全部西方哲學傳統的普遍特征,可以最穩妥地概括為:全部西方哲學傳統都是對柏拉圖的一係列注腳。”柏拉圖有一個形象的“馬車之喻”,說人的靈魂是由欲望、理性和**三個部分組成的。[1]其中,靈魂好比是一駕馬車,理性是馭馬者,**是溫順的馬,“知廉恥,能自製”,欲望是頑劣的馬,“寡廉鮮恥”。靈魂的善惡,取決於是由那位馭馬者(理性)控製了這駕馬車,還是任由那匹頑劣的馬(欲望)拉著馬車狂奔。因此,要駕馭好這駕馬車,靈魂的三個部分就需要分別對應三種德性:節製、智慧和勇敢。其中,欲望對應節製,理性對應智慧,而**對應勇敢。如果三種德性都達到了,那麽就能駕馭好馬車,因而也就能夠達到第四種德性即正義。在柏拉圖的視界裏,靈魂具有兩個世界的特征,其本質既有理念世界的東西,又有知覺世界的東西。作為“理性”的理念世界,是知識和與之相對應的德行所在地,是人們用以思考推理的;作為“非理性”的知覺世界,則可區分**與欲望,是人們用以感覺愛、餓、渴等物欲之**的。前者傾向於理性的高尚因素,後者傾向於抗拒理性的低賤因素。[2]音樂和體育協同作用可以使理智和**得到協調,即用優雅的言詞和良好的教育培養和加強理智,又用和諧與韻律使**變得溫和、平穩與文明;然後,兩者共同領導欲望,一個出謀劃策(理性),一個奮勇作戰(**),監視貪戀,恪守本分(使欲望得到節製),成為智慧、勇敢、節製、正義的人。柏拉圖在雅典城外創建的阿卡德米學園[3]所倡導的“理性—智慧”的思想,成為西方大學精神的發展源頭,引領這種高等教育機構經曆了2500年的曆史滄桑,在孜孜追求“至高無上的智性和美德”(紐曼語)的道路上,成為人類“才智之都”(City of Intellect,克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