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韋伯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社會哲學家和曆史學家,社會行動理論的首倡者和理解社會學的奠基人,20世紀偉大的社會學大師,近現代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其學術地位可與19世紀的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相提並論。達倫道夫(Ralf Dahrendorf,1929—2009)曾指出,隻有韋伯思想學說與現今的問題還維持著普遍的聯係,這一點就足以奠定他在學術史上無可取代的權威地位。韋伯“以社會行動作為其研究的基點,運用其解釋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說明,輔之價值關聯與價值中立的立場,通過其所建構的理想類型,對人類社會從古到今的各大世界文明之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宗教等做出了細致入微的檢視,同時對他的時代及他的國家做出了某種診斷”[1],其中當然涉及了包括自身在內的德國知識分子階層及其大學的現狀與發展。英國人帕金曾經指出,“韋伯就像幾乎和他完全同時代的塗爾幹一樣,在任何一套專講‘重要社會學家’的叢書中都應占有一席之地。不論在哪裏講授社會學,他的名字總是跟塗爾幹和卡爾·馬克思結合在一起,被奉為社會學的三位現世的神明”[2]。作為“現代歐洲文明之子”的韋伯,既領悟了德國特有的曆史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的精髓,又深受歐洲科學精神和實證思潮的熏陶,畢生探求著西方社會“所以如此而非如彼存在”這個高度複雜的問題。
韋伯的青年時代即19世紀末期,正是德意誌民族國家統一、大學快速發展的時期,是歐洲其他國家及美國大學紛紛向德國大學模式取經的年代。此時,德國在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鐵血政策”(1862)的統治下,德意誌於1871年進入了帝國時代,統一後的德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政治障礙,中央集權製的建立使中央政府對經濟、軍事、文教等領域的幹預越來越多,國家的幹預成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和重要原因。同時,德國政府加強了對教育的控製,頒布了一係列帝國教育法令,並於19世紀70年代完成了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方麵,19世紀初施萊爾馬赫、費希特和洪堡的大學改革以及柏林大學的建立,使德國成為當時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學術自由與自治在德國蔚然成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大學給德意誌帝國帶來了極大的榮譽,被美國教育家弗萊克斯納稱為“帝國王冠上的一顆寶石”。一方麵,盡管有來自各方麵的批評,但“大學得到高度的發展,更接近自治,受到極大的尊重,並發揮了廣泛的影響”;[3]但另一方麵,由於幾乎完全受國家資助,大學又已不再是完全自治的機構,並逐漸完成了世俗化的過程。俾斯麥上台後,希望大學能更好地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服務,采取了中央集權政策,對大學的控製更加顯著,過多的國家幹預損壞了大學自由與自治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