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學史上,一般把將理性作為思想核心的學說統稱為“理性主義”(rationalism)。正如理性概念辨析時所表明的,本書所指的理性主義並非與經驗主義或經驗論相對的狹義理性主義,而是包括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立場和觀點的廣義理性主義。可以說,它構成了西方文化發展的底座。學者研究表明,理性主義大致包括如下三方麵的內涵:一是一種世界觀,把世界看成一個合乎理性的世界,人隻要運用自己的理性,便可以認識它的規律;二是一種人生哲學和人生理想,把理性看成人的本質,認為遵循理性指導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三是一種文化傳統,它尊重理性、崇尚科學、重視邏輯思維,相信知識的力量。[1]這種理性主義體現的是一種西方文化的世界觀,認定世界萬物中存在恒定不變的自然規律“邏各斯”;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由,並認為人可以通過其特有的“理性”能力確證人的主體性和自由。當然,這種作為世界觀、人生哲學、文化傳統的理性主義確實推動了對科技發展的追求,但由於過分相信並追尋世界的直線式進步,並將人的理性進步與世界的進步等同起來,因而在認識與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造成了人類自我中心主義。依照理性主義的邏輯思路,可以說西方哲學史是一部探尋理性的曆史,而所謂探尋理性的過程就是“認識”,而探尋理性的結果就是“知識”。
當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人泰勒士(約公元前624—前547,古希臘米利都學派創始人)宣布“水是萬物的始基”時,他就是運用自己的理性做出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理性判斷。這一判斷集中表現了人類思維的統一性與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與齊一性。“水是萬物的始基”舉起了希臘理性的第一麵旗幟,從此,人們相信理性就可以洞見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哲學開始拋棄了遠古關於天地生成的非理性信仰和傳說,沿著追尋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發展。畢達哥達拉斯學派“數是萬物的始基”則開創了一種不是從感覺經驗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從抽象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的路徑,並研究了“有限”與“無限”的對立,成為西方哲學史“理性”和“非理性”對立的最初表述。數學在古希臘直至近代歐洲都被認為是表現人類理性的最典型科學。“理性”一詞在它的原初意義上就是一種科學精神,理性主義就是主張用科學來理解和解釋自然的哲學道路。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399)力求從思維的角度把握人,主張到“心靈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討論“什麽是美德”時,蘇格拉底引導人們堅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識的確定性。他認為“對於美德”,“不論它們有多少種,而且如何不同,它們都有一種使它們成為美德的共同本性”。柏拉圖不僅係統地闡述了理性主義本體論,而且闡述了理性主義認識論。他使真、善、美與理性天然結合,成為光照西方哲學的“理性之源”。亞裏士多德則處處關心確定的概念,把理性主義對事物確定性的追尋提高到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精神和自然的個別方麵的本質,以一種簡單的方式,高度地概括成一係列理性原理。古希臘理性主義在亞裏士多德的“主動理性”中臻於極致。[2]至此,古希臘的學術體係及其學者的學問取向已經蘊涵了後來西方大學與學術文化傳統中引以為重大特征的種種萌芽,即對絕對知識的執著信念,通過知識而達至善與自由的境界。古希臘作為認識論發展的第一階段,為後世奠定了理性主義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