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一個“按照自身規律發展的獨立的有機體”。
——Hart.J.M
大學的存在時間超過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傳統、法律的變革和科學思想,因為它們滿足了人們的永恒需要。在人類的種種創造中,沒有任何東西比大學更經受得住漫長的吞沒一切的時間曆程的考驗。
——洛韋爾(哈佛大學前校長)
本節重點考察大學是如何發展變化的,如何與社會“環境”互動的,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大學的曆史悠久,有近千年的發展曆程,考察大學的發展是高等教育史研究的核心內容。本節主要聚焦大學功能的三次變遷,分為傳統大學、現代大學和當代大學三個階段。
一、功能單一的傳統大學
一般認為,大學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期)。那時,由於工商業發達,城市興起,市民階級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學知識。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為了適應這一需要,產生了一種集體探索高深學問的機構,這就是中世紀的大學。“在西方,大學一詞源於拉丁語universitas,本義為社會、團體,後引申為‘為學習和研究某種學問而自願結合起來的師生共同體’”。[1]
西歐第一所大學是11世紀末產生於意大利的工商業城市波倫亞的波倫亞大學。1150年,巴黎大學形成,後來巴黎大學中的英國學生返回祖國,組成了牛津大學(1168年)。1209年,從牛津分出一部分學生設立劍橋大學。12世紀後意大利又成立薩拉爾諾大學,西班牙創立薩拉曼加大學,德國設立海德堡大學,奧地利開辦維也納大學,法國成立了奧爾良大學等。14世紀末,歐洲已有47所大學,15世紀末達60多所,大學已遍布歐洲各地。
中世紀大學的形成,基本上經由兩條途徑:一條是由主教學校脫胎而成,這些學校往往有久負盛名的學者任教師,各地青年慕名而來,逐步發展為大學。這種大學由教師掌管校務,稱為“先生大學”。如法國的巴黎大學,歐洲北部的英格蘭、蘇格蘭、瑞典、丹麥等地的大學,大多屬於這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