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知不足與努力的方向
沒有先進的辦學理念,很難創建一流大學,這是曆史所揭示的一條重要結論。正在創建一流大學和熱情關心創建一流大學的我國人士,充分認識這條重要結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我國的特殊國情給我們高等教育界帶來了一個特殊的不足,即輕視高等教育理論和辦學理念的指導作用。
第一,在很長的曆史時期裏,我國都是一個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小農經濟思想的特點是崇尚經驗,輕視科學。這種思想在我國可謂是根深蒂固,影響到各個領域。
第二,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體製。偌大的中國,是按一個模式辦學,正如人們所說:“誰都可以當校長,但誰也當不好校長。”因為大家都得按同一個“紅頭文件”辦事。當然,也就排除了對高等教育理論和辦學理念的研究。
第三,我國近現代高等教育起步很晚,至今才100多年的曆史。而她又是誕生在我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形成之時,清末民初是學習日本,後來是仿效歐洲和美國的模式。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一邊倒”政策,全盤照搬蘇聯的模式。後來,“左”的思潮逐漸抬頭,最後釀成“十年災害”。我國這種特殊的政治、經濟社會的宏觀大背景,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先天不足,留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後遺症是:有意或無意地輕視甚至否定高等教育理論和辦學理念的指導作用。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現代大學,職能更多樣,內外關係更複雜,發展的速率更快,研究的難度更大,僅靠少數人的研究是不夠的,必須借助外腦,需要很好的調動學校內的高等教育科學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智囊團作用。美國那些著名大學,都有專門的研究學校發展的機構。對關係重大的發展戰略研究,還組成專門的研究班子,專題進行研究。例如哈佛大學19世紀40年代關於“自由教育”的研究,19世紀70年代關於“創新核心課程”的研究;麻省理工學院20世紀40年代關於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關於工程教育的研究,都是由專門班子曆經數年而最後才做出科學的分析,提出先進的辦學理念的。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這都是時代發展使然。[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