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
——蘇霍姆林斯基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評論他的校長。
——陶行知
社會在巨變,高等教育也在快速發展,要求大學要適應這種生存環境。從根本上講,大學還是社會需求的產物,沒有了社會的需求,也就被社會所淘汰。但並不是說所有的社會需求都是正確合理的,因為社會是現實的,更加關注的是現實利益而非長遠利益。而大學是一種理想與現實結合的特殊的學術組織,更加關注帶有規律性的、人類普遍關注的長遠利益。由於價值取向上的偏差,大學往往被冠以傳統、保守的帽子,這也正是大學獨特性、價值所在,才有了特殊的美譽“社會之燈塔”。這也正是大學麵對社會現實的種種需要,要采取謹慎的態度,要采取有選擇的“適度的適應”。
大學和社會的關係非常微妙也相當複雜:無數曆史經驗表明,大學不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就會犯“理想化”錯誤,從而停滯不前並被社會所拋棄。相反,大學一味地強調適應社會,無條件地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就會犯“世俗化”的錯誤,從而失去大學的獨特性、精神與魅力。如何把握好這對關係,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藝術。筆者認為應把握好兩點,首先要“適應”,但這種適應是有條件的,即“適度的適應”;其次要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保持自己的“特色”與存在的“價值”,這可謂“有大學的理想但不能理想化”。下麵分別討論“適應性”和“獨特性”這兩個問題。
一、大學的“適應性”問題
大學是“遺傳”與“環境”作用的產物。“環境”在劇烈變革,其要求大學要適應這種生存環境的變化。當今的社會背景是知識經濟、創新型社會、全球一體化、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大眾化教育的時代,強調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創新教育、個性化教育;重視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特色化、國際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