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所以能夠保持近千年的充滿活力的延續性,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其學術使命和價值。
——《我國研究型大學學術文化建設探析》
一、大學管理的演變:由單一模式演變為雙重模式
眾所周知,大學的成立最早是由學者行會發展起來的,後來才出現了由國家投資設立的大學。大學自成立之初即是一個學術性組織,隨著大學的不斷發展與壯大,為了管理的有效性,才出現了行政組織,由行政組織管理學校的日常事務。在成立之初,大學是一個自我封閉、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社團,具有規模小、結構簡單和社會聯係鬆散等特點,學術活動是其主要活動,在此情景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分化出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以學術管理為特征的自我管理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但在現代大學中一切情況都發生了改變。
(一)大學管理的地位不斷提升
首先,大學的功能變化了。大學的功能從傳授普遍學問的場所,發展到研究高深學問的“殿堂”,再到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的“服務站”;從人才培養單一功能,到教學科研的統一,最後發展到教學、科研、服務一體化。
其次,大學和社會的關係變化了。大學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和社會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大學已經從處在社會邊緣的“象牙塔”,步入社會生產、生活的“中心”,成為社會組織的“軸心機構”。從“為知識而知識”“為學術而學術”的封閉狀態,發展到直接推動社會發展、服務人們生活的“動力源”“服務站”。
最後,規模擴大了。在學科發展上不斷走向綜合化、多元化:由初創時期的少數人文學科,最終到基礎學科、技術學科、應用學科、交叉學科大發展的巨型大學。正如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專家,工具主義代表人物克拉克·科爾在《大學的功用》一書所講的那樣,“紐曼的大學是一個居住僧侶的村莊,弗萊克斯納的大學是一個由知識分子壟斷的城鎮,而現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學則是一個五光十色、魅力無窮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