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紙質教材到電子教材:教材數字化變革研究

二、教育觀、人才觀與教材觀

字體:16+-

基於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人們會對教育本身和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教材形成不同的看法,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觀”“人才觀”“教材觀”。教材作為支持教育實施,服務人才培養的資源,教材觀自然直接受到教育觀、人才觀的左右,在從屬關係上服從於這兩者。因此,教材在教育改革的進程中,功能和屬性隨著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隨著教育觀、人才觀、教材觀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教育是人類社會傳承經驗和認識的一種特有的社會活動,伴隨人類發展的始終,為文明的持續進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育人,在當今世界各國由國家興辦基礎教育的背景下,育人的目的一方麵為了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麵為了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在漫長的發展時期,教育似乎從來就不曾擺脫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甚至因為一些特殊的曆史事件,教育政策會進行非常大的調整。以美國為例,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曆了六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第一次“新課程”運動的起因是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美國公眾把焦慮的目光投向公立學校教育,認為美國宇航技術落後是學校教育質量下降所致,進而認為這是“進步主義”教育偏廢基礎性、係統性,降低學術標準所造成的惡果。美國政府很快就將國防建設與教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並於第二年頒布了《國防教育法》,確立了以培養高科技人才為目標的教學新體係。後續的教育改革也與之相似,因為受到公平、經濟、就業等政治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再把目光轉回我國。1957年,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基本建立以後,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對教育目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