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紙質教材到電子教材:教材數字化變革研究

三、出版技術發展對教材的影響

字體:16+-

出版技術對教材的生產和應用產生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影響是多方麵的。

其一,使教育從精英走向大眾。由於教材成本不斷下降,複製速度不斷提升,出版數量不斷增加,傳播範圍不斷擴大,受教育的門檻得以逐漸降低,上學不再是權貴子弟的“專利”,普通人家的子女也能夠進入學校,或者購買這些曾經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教材進行學習,從而擺脫文盲的身份,改善生存環境,提升社會地位。正如學者所言:“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寥寥無幾的人壟斷著書本知識,隨著印刷術的推廣,科學哲學和宗教的進步,緩慢地傳向幾乎所有能讀書能買得起書的人們。”[15]西方進入工業革命時期,在普及義務教育運動的推動下,最早使印刷技術機械化,從而使講義書發展成為通用的教材。[16]西方國家利用統一的教材,可以麵向班級學生開展統一的教學活動,到17世紀形成了學校教育的班級授課製。教材的推廣和普及,使得學生不僅能向教師學習,還可以向書本學習,知識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都得到顯著提升。

其二,使教材努力適應學生的應用需求。彩色印刷、綠色印刷、活頁、折頁等技術的使用,使得教材逐漸超越大眾閱讀的書籍,更具有藝術性。在滿足青少年學生對書籍的閱讀喜好同時,也使教學中師生得到更多的主動權,對教材的應用更加靈活。

其三,使教材能夠呈現更複雜的版麵內容。電腦應用到製版工藝之前,教材的版麵設計比較簡單,隻能滿足相對規範的文字、符號和圖表的呈現要求。進入電腦時代後,教材的版麵變得靈活多樣,主幹內容和各種欄目進行有機編排,給師生在應用時提供了選擇和組織的主動權。

其四,提升了教材的生產效率。在電腦應用於教材的編、排之前,教材的生產工序煩瑣,生產周期較長,加上教材的投入使用有明確的時間要求,因此出版社、印刷廠和發行機構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我國在一些年份甚至不得不發文督促相關部門,保證要“課前到書”。比如,1985年9月,國家出版局下發《關於加強一九八六年春季教材、課本出版、印刷、發行工作的通知》,其中強調:“承擔教材、課本出版任務的各出版社,要提早安排好編輯出版和發印工作。對新品種一定要按照規定的時間和‘齊、清、定’的要求準期發稿,為後續工序創造條件。”“在趕印教材、課本期間,除緊迫的重點圖書外,其他一般圖書都要讓路。”“承印教材、課本的印刷廠,要充分挖掘潛力,努力提高產品質量。確保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印刷任務。”這以後國家雖然也常有關於教材的通知下發,但“催促”要按時完成教材生產、發行任務的內容卻再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