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紙質教材到電子教材:教材數字化變革研究

第五節 電子教材與“減負”

字體:16+-

一、“減負”的背景和教材的響應

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是一個沉重的老話題,也是久治不愈的頑疾。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毛澤東同誌及中央領導人就多次對此提出明確指示。在《毛澤東論教育革命》一書中有這樣的論述:“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課程可以砍掉一半。”“現在一是課多,一是書多,壓得太重,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課程設置要精簡,教材要徹底改革,有的首先刪繁就簡。”[11]這些論斷雖然存在些微偏頗之處,但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麵發展都是非常正確和必要的。隨後,國家采取減少課程、降低教材難度和容量,改革教學方法等舉措。改革開放以後,教育部又多次發文要求減輕學生負擔。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規定要“繼續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尊重學生人格,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已成為推進素質教育中刻不容緩的問題,要切實認真加以解決。《教育規範綱要》中甚至將“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作為義務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明確提出要將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

適量的學業負擔可以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然而過分沉重的課業負擔卻讓青少年學生疲於應付日複一日、沒完沒了、無窮無盡的功課和作業,難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更不用說根據自己的特長喜好、生涯規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把握自己的學習方向。尤其嚴重的是,為數不少的學生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這樣的局麵令人無比憂慮,如果不盡快采取措施加以扭轉,造成的惡果不隻是培養的人才缺乏後勁,不具備主動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能滿足未來社會的需要,更可怕的是對學生的身心造成摧殘,妨礙他們健康、陽光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