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教育部部長周濟曾指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矛盾,是現代化建設事業、人民群眾對於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6]他還強調要“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逐漸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7]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並針對教育信息化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的有效機製,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的新任務。
教育作為一項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公益事業,離不開經濟基礎作支撐,經濟的不均衡自然就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近年來,國家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努力改善教育不發達地區的教育麵貌,學校的硬件建設得到快速提升,教師的待遇也穩步提高。然而,優質師資不足和教學資源匱乏的難題卻難以在短期內得到解決。我國近年來采取很多措施促進教師流動,鼓勵優秀教師到這些薄弱地方支援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比而言,提供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可能是更有效的途徑。
資源對發展的重要性人們已經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我國很多地區經濟長期處於落後狀況,需要國家進行援助和扶貧,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麵,但首要原因往往在於自然資源不足。同時,曆史上“城鄉二元化結構”體製,導致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公。當北京、上海等城市一些學校的學生對3D打印、虛擬現實設備都見怪不怪時,很多農村中小學的課堂上學生麵對的卻仍是“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一塊黑板”。正是我國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給的天壤之別,造成了當前教育不公平的嚴峻局麵。教育部《2016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報告》中這樣表述:信息化基礎支撐環境建設在省域內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也存在較大差距。農村欠發達地區、邊遠城區建設水平低,中心城區建設水平高;重點學校建設水平高,資源豐富,而普通學校,農村學校設備缺乏,資源匱乏,與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還有較大差距。[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