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在教育均衡方麵的政策導向
由於自然條件、曆史、政策、體製等方麵的原因,我國各地經濟狀況發展極不均衡,相應也帶來各地教育的不均衡。就大範圍而言,東部與西部、城市與農村的教育水平相差甚遠;就小範圍而言,即使在同一市區縣,鄰近的重點校與非重點校、示範校與非示範校也可能有天壤之別。這種狀況使近年來“擇校”成為學生家長們的熱門話題,嚴重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公平,是令各級教育管理部門頭痛不已的難題。而教育公平又直接關係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如果學生享受優質教育不能做到“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會讓廣大群眾對教育改革持懷疑的態度,製約我國教育改革前進的步伐。
在這樣形勢比較嚴峻的背景下,2012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還存在明顯差距,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全麵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努力實現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對於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解決義務教育深層次矛盾、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提升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意見》中還特別強調要重視資源的建設和共享:“開發豐富優質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重點開發師資短缺課程資源、民族雙語教學資源。幫助更多的師生擁有實名的網絡空間環境,方便其開展自主學習和教學互動。要調動各方麵積極性,在努力辦好公辦教育的同時,鼓勵發展民辦教育”。從中可以看出,以均衡促進教育公平是一項重要的舉措,資源共享則是該舉措的一個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