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創造了技術,但技術自身並不能產生效益,隻有被人應用才能發揮作用並體現價值。因此,無論技術如何先進,人依然是決定因素。正如要讓汽車載著我們跑得更快,需要我們首先能駕馭它一樣,了解技術、掌握技術是應用技術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具體到教育技術,教育和技術本身是兩個不同的領域,當把技術應用到教育時,我們將其稱為教育技術。然而教育和技術不會因為被“捆綁”在一起就自然的融合,如果不能深刻認識教育的本質和需求,不能清晰地把握技術的優勢和不足,兩者組合在一起可能隻是做表麵文章——“為技術而技術”,難以觸及並解決教育核心的問題,甚至還可能因為技術這“第三者”的介入而妨礙師生間的溝通,打亂了傳統的教學秩序,導致教學效果不進反退。因此,要真正讓教育技術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是要求設計開發者真用心、下真工夫,深入研究教育和技術,做到“知己知彼”,尋找兩者的對接之處;二是要求使用者(尤其是教師)端正對待新技術的態度,深入地掌握技術,結合傳統的經驗和優勢,創新性地加以應用。
概括而言,技術優勢雖然客觀存在,但其本身並不能直接轉化為教育優勢,兩者之間需要既懂教育、又懂技術的人在其中發揮作用,處理其中複雜的關係,找到有效的“對接點”,並讓技術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才可能取得技術在教育中的成功。這種關係可表述為“技術優勢—人—教育優勢”。
美國教育科學院院士阿蘭·柯林斯(Allan Collins)對此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一些悲觀主義者看到人們正在媚俗於技術,看到在技術統治我們生活時許多人被拋在後麵。一些樂觀主義者看到的是一個學習的黃金時代在我們眼前展開,人們能夠找到資源,去追求他們所想要的任何教育。前麵到底是什麽在等著我們?我們既不能把未來看成是陰冷暗淡的,也不能看成是田園牧歌式的,而是兩者兼而有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