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人類智慧的充分表現,是高級動物引以為傲的精神成果。不言而喻,信息技術確實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因此,是否應用信息技術是一個假問題,如何更好地應用才是一個真問題。必須將“信息技術必定能夠變革教育”作為無須證明的“公理”。[3]然而,技術在教育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兩者是怎樣的關係,很多相關的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
(一)對“喬布斯之問”的思考
相比起其他各行各業,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速度慢了很多。美國《時代》周刊著名教育記者克勞迪規·沃利斯和索尼姬·斯特普特在其著名文章《如何把我們的學校帶出20世紀》中構思了這樣的故事:一個人沉睡了百年之後在21世紀醒來,看到的是電話、電視等完全陌生的一切,他被徹底搞懵了。可是當他走進一間教室時,他很自信地說:“這是所學校。在1906年我們也有這樣的學校,隻是現在黑板是綠色的。”同樣,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生前提出了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麽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其實,無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都開展得轟轟烈烈,都先後經曆了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和強**學應用階段,希望通過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質量的提升。然而2009年美國教育部對2.1萬名中學生抽樣調查的結果實實在在地給“提升質量”這一美好願景潑了一盆冷水。調查顯示,當時美國中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上的能力與30年前即個人計算機進入家庭和學校的時候,並沒有明顯的差異。這一調查結果表明,教育信息化大投入卻沒有大產出。[4]對這樣的結果,需要我們冷靜分析,不能因此就武斷地下結論,認為技術無助於教育,教育也不需要技術。不過有一點倒是可以肯定,那就是技術在教育中要真正發揮作用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