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套教材在使用過程中,隻要不是課程標準進行了調整以及教材出現了明顯的科學性問題,出版社對教材進行質量提升的改版意願往往並不主動和強烈。從投入、收益和風險的角度去揣度,應該不難理解:每一頁圖文混排之後版麵相對“固化”,教材改版過程中“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一處修改可能導致後續許多頁麵需要調整,投入工作量很大,並耗費不菲的版麵製作成本,而且還要承擔可能由於審校不慎而產生新的疏漏甚至錯誤的風險。當前教材改版周期大多在十年左右,這種“不變、慢變”與快速變化的科學技術、現代文明的發展速度很不相稱。知識的陳舊、老化、落伍、缺乏新鮮感讓教師、學生和家長頗有微詞,但作為教材選用的弱勢群體,他們沒有有力的話語權,對此隻能無可奈何。鄧小平同誌在1977年年明確地指出,學校教育“關鍵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現代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同時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41]試想,教材始終落後於時代,何談培養麵向未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