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高等教育市場化在現代社會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高等教育理論麵臨市場化趨勢時的任務,不是為將市場拒之門外的不切實際的理想出謀劃策,而是闡明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內涵,提出應對措施,探索在市場條件下高等教育保持核心價值的途徑。
對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含義,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來說,經濟學家傾向於主張將高等教育徹底地市場化。比如,“所謂大學的市場化,是指大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據市場運行的機製和規律,重構其管理體製、運行機製和控製體係等教學管理係統,調整和修正大學與社會其他組織的關係,將大學逐步改造成為市場經營的主體的一種行為過程和趨勢”;“大學市場化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大學將更加關注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根據市場供求關係,調整、配置和使用高等教育資源,逐步形成以市場籌措為主、政府補貼為輔的經費來源新格局”。[1]事實上,正是將高等教育徹底市場化的傾向,引起了更多人對高等教育市場化的憂慮。教育學家斷言,大學市場化“必然導致大學目標的功利化”和“高等教育過程的非人文化”,從而摧毀大學的所謂“象牙塔精神”和“亙古不變的精神”[2],這其實是很多人的憂慮,也是一些研究者反對高等教育市場化的主要原因。
看來,有必要闡明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含義和範圍。當然,所謂“闡明”,並非描繪實然的狀態,而是適當地規範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含義和適當地劃定其範圍。我不認為高等教育市場化像自然事實一樣,有客觀的、固定的含義等待我們去發現,高等教育市場化是人們的安排,是人們按照自己對高等教育的價值、時代的特征和市場的意義的理解安排的事項,這個事項與人類的其他許多實踐和創造一樣,“本質先於存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