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教育作為“高等專業教育”
隨著人類知識積累不斷增加,不可能再像古希臘那樣將所有知識歸於哲學之下,也不可能再出現像亞裏士多德那樣百科全書式的學問家,在研究和學習中,需要對知識進行分類。知識分類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大學教育。
中國古代學術分經、史、子、集四部,即所謂“四部之學”。晚清,隨著西學的引入和大學教育的建立,也引進了西方“分科立學,分科治學”的思想。1904年公布的《奏定大學堂章程》將大學學科分為經學科11門、政法科2門、文學科9門、醫科2門、格致科6門、農科4門、工科9門、商科3門等8科46門。[1]王國維認為,科目中少了哲學,並建議將經學並入文學科。[2]王國維的建議在民國時期得到采納。1912年10月24日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大學令》第二條規定:“大學分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醫科、農科、工科。”[3]哲學為文科中1門。1919年,蔡元培在北大“廢科改係”,以促進不同學問之間的交流,設14係:數學係、物理係、化學係、地質學係、哲學係、中文係、英文係、法文係、德文係、俄文係、史學係、經濟係、政治係、法律係,1924年增設教育學係、東方文學係,1925年增設生物學係,1926年增設心理學係。[4]此後,各校紛紛仿效,並將一些相關的係組成學院,形成“大學—學院—學係”學術框架,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
新中國成立後,舊大學教育被批評 “理論與實際脫節”,學校與院係設置 “漫無計劃”,要求新教育必須配合“計劃性的經濟”,“使建設所需幹部,在質與量上得到及時供應”。實現這個目標的途徑,是學習蘇聯經驗,確定大學教育中的專業設置。[5]
“專業”在當時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為了推進大學專業化改革,教育部當時的副部長曾昭掄專門在《人民教育》撰文,解釋“專業”概念,文章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