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變革教育中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研究

第一節 教師自我認同與資本的關係

字體:16+-

人的自我永遠都無法僅靠自己而確立,總是需要內在、外在的支撐和證明。曼紐爾·卡斯特認為,“認同是人們意義與經驗的來源”[1],而事實上,經驗與意義反過來也是認同得以構建的基礎和前提。因此,認同的建立是需要條件的,這種條件既包括內在的意義感,也包括外在的身份感,既包括精神層麵,也包括物質層麵。

一、資本及其類型分析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對資本的占有和使用成為人的社會身份確立的核心條件。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地位是由一個人所掌握的資本數量及強度決定的,而資本的數量則取決於特定社會中資本的分配方式。所謂地位之爭實際就是資本之爭。資本位於力量的中心,同時也位於權力與地位的中心。”[2]這種資本並非古典經濟學中狹義的“經濟資本”,而是布迪厄所提出的“資本的所有形式”。因為,“除非人們引進資本的所有形式,而不隻是思考被經濟理論所承認的那一種形式,不然,是不可能解釋社會世界的結構和作用的。”[3]因此,在完整的意義上探討社會轉型中的教師自我認同,就需要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下理解和認識資本的含義及類型。“資本是以同一的形式或擴大的形式去獲得利潤的潛在能力,資本也是以這些形式去進行自身再生產的潛在能力,因此,資本包含了一種堅持其自身存在的意向。”[4]在更深刻的意義上,“資本是一種銘寫在客體或主體結構中的力量,它也是一條強調社會世界的內在規律性的原則。”[5]因此,就本質而言,資本並非隻是單純的貨幣形式,而是內涵著主體性的力量,並成為社會生活中一種強有力的規定性力量。布迪厄以及其後的社會學家對資本的理解和解釋突破了經濟學的窠臼,使其內涵和外延都得到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