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變革教育中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研究

第二節 幼兒教師自我認同的雙向影響因素分析

字體:16+-

幼兒教師自我認同是幼兒教師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學校教育有效進行的重要基礎。而在教育變革中,如何真正發揮教師的主體能動性是必須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這關係著教育改革的質量和順利進行,而幼兒教師的自我認同是影響教師主體能動性發揮的重要條件,分析影響幼兒教師自我認同的雙向因素對當前教育變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幼兒教師自我認同的概念

從心理學的視角看,認同是一個人對“我是誰”的穩定的、一致的感受。認同的發展是一個無意識的曆程。社會學觀點認為,自我認同是指在自我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自身以及對自身同周圍世界關係的獨特感覺,它強調對個體自我和社會自我的確認。根據安東尼·吉登斯的觀點,“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是指個體根據個人的經曆所反思的理解到的自我[1]。這意味著“自我認同”承認個人經曆,並參照這樣的個人經曆進行自我反思,從而理解到自我。擁有合理、穩定的自我認同感的個人,會感受到反思性地掌握其個人經曆的連續性,並且能在某種意義上與他人溝通理想的自我,可以說,它是自我認同的核心部分,因為它塑造了使“自我認同”的敘事得以控製理想抱負的表達渠道[2]。簡而言之,自我認同就是一個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並最終尋求自我實現的過程。基於以上理解,幼兒教師自我認同指幼兒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職業,對自身的職業生活和發展等進行的深層追問、理解和定位,並最終追求自我價值在教師職業中得以實現的過程。

二、幼兒教師自我認同的結構分析

自我也可以稱之為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幹預和體驗。

斯皮爾金認為,“自我”既是自我意識的載體,又是自我意識的要素[3]。心理學家們或者認為“自我”是個人的內在核心,或者認為“自我”是個人的自覺因素,或者認為“自我”是個人自我意識的凝聚,即人對自身的觀念係統。科恩認為:“‘自我’體現著個人先前掌握的道德原則和其他原則,麵具體現著現實社會環境迫使個人適應的要求。但是,麵具之比‘自我’強大不僅是因為它包括著某些社會絕對命令。這些社會絕對命令也無形地存在於‘自我’。”[4]根據科恩所說的“自我”與“麵具”的關係,我們發現,“個人先前掌握的道德原則和其他原則”的“自我”由於自我意識和觀念的存在和參與,體現出了“自我”的個體性;而“麵具”體現著社會對個人的要求,具有社會性,並存在於“自我”之中。“麵具”所包含的“社會絕對命令”之所以無形地存在於自我,是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人在社會中生活,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社會大眾的觀念和意識的影響,於是看似具有強製性的社會要求會逐漸內化為個體對自我的要求和期待。所以,“自我”既包括“個人先前掌握的道德原則和其他原則”,也包括“現實社會環境迫使個人適應的要求”,也就是“自我”具有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