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教師職業的人,往往看重這份職業中所具有一種自由和創造的空間,可以實現一個教書人的思想和主張。這也正是教師這一職業群體身上所具有的文人氣質。這份氣質中有教師個體和群體的自我理解,這種自我理解正是其自我認同的核心所在。然而,伴隨著教育變革,教師所擁有的自由空間不是越來越多了,而是越來越少了。教育的行政化、學校的科層製管理方式都使得教師被製度捆綁得更加細密,甚至在製度之下失去了其所珍視的職業尊嚴。因此,教師的自我認同與來自方方麵麵的製度之間發生著劇烈的衝突,這種衝突成為教師內心持久的痛,看不見、摸不著,卻在最深處發出呻吟。倘若這種內在的精神層麵的痛楚不能得到足夠的關注和解決,很多教師存留的就隻是皮囊,而失去了作為教師的精神內核,失去那個可以稱之為“教師”的獨特的自我認同。
一、“條框太多,我無法自主”——嚴苛的製度束縛了教師自我
教師的專業自主是教師在職業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基本保障。然而,越來越多的製度幹預滲透進教師職業的每一個毛孔,使得教師的手腳被捆綁,無法實現其專業自主。無法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主張去實施自己的教學,去自由展開自我的職業生活。當教師無法按照自己認為最佳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教育主張時,其行為與內心就會背離,外在行為與內心的價值追求相背離,教師就會在根本上對自我產生質疑,形成自我認同的危機。例如,在專業權力中,教師有選擇教材的自由,然而,在實際的職業生活中,教師無法抵抗地方保護主義的強製性製度要求,隻能選擇地方教材,而不能選擇自己認為更優秀的全國性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非但如此,當管理者統一要求征訂教輔資料、劣質課外閱讀資料時,教師仍然沒有發言權。沒有發言權卻仍然要硬著頭皮去用劣質的課本教學生、輔導學生作業,令教師備受煎熬。“我明知道這種錯別字滿篇,錯題比比皆是的東西肯定會害了孩子,可是我還得用,真是太別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