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自我認同需要現實的依據,而各種各樣的資本就是生存於現實社會中的教師賴以建立自我認同的基礎。資本的不同類型代表著社會評價個體的不同標準。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道德資本,不同的資本在不同的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社會會將不同類型的資本推崇至不同的地位,從而有了布迪厄所說的“強勢資本”與“弱勢資本”之分。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經濟資本在個體自我認同的建立中扮演著最直接而又最重要的角色。在關係本位的中國社會文化中,社會資本的地位也是不可輕視的,因為社會資本是最有可能轉化為經濟資本的。因此,這兩種類型的資本無疑確立了自身“強勢資本”的地位。而文化資本則麵臨著複雜的挑戰,道德資本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使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弱勢資本”。而這些淪為弱勢資本的資本類型恰恰是教師職業所強烈依賴的資本類型,教師以文化上和道德上的優勢確立其在學生以及整個社會上的獨特地位。而社會資本變遷中的資本地位的沉浮本身就為教師的自我認同帶來了現實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群體自我認同的建立就需要逆勢飛揚,在一個“金錢至上”時代,教師要更加嚴格自律,在道德上提出更高的標準,通過群體性的努力,為一個亟須道德力量的時代輸入強大的道德榜樣的力量。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社會公共使命。在一個因為把物質欲望的滿足高高置於精神追求之上的時代裏,教師需要用更多的文化傳播的力量充實未來一代的靈魂,如果有可能,將這種文化影響力通過新興媒體的力量而超越於三尺講台,在更大的社會空間中輸送純淨而有質感的文化精神力量。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對自身的資本進行更具超越性的理解,當卓然獨立的教師群體在社會變革的進程中貢獻了重要的道德和文化力量時,群體性的意義感就會充實到每一個教師的心靈之中,這種內在的認同感是自我認同最深的充盈。與此同時,社會不應虧待教師,應在工資收入、社會聲望等各個方麵給予回饋,讓教師的自我認同建立在堅實的社會生活的保障和尊嚴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