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變革教育中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研究

第三節 教師自我認同資本困境的突破

字體:16+-

教師無法在真空中存在,因此,教師突破資本的困境,重建自我認同,一方麵需要主體自我的努力;另一方麵,也是更為基礎性的方麵是外部環境的優化與支持。

一、教師主體自我的突破策略

主體自我永遠無法推卸其所承擔的建立自我認同的使命。因此,教師自我認同的重建首先需要的是主體自我內在的精神努力。正是梁漱溟先生所說的“向內的用心和努力”,並且是“人心自覺之力”。[1]

(一)職業敬畏感的確立

教師職業有其內在神聖性,所以,人會將學校稱為“世俗的教堂”。美國學者帕克·帕爾默曾明確提出“教育的健康發展依靠我們有能力把神聖與世俗結合在一起,以便彼此間互相糾正,互相充實。”[2]這是因為,教師作為知識與信仰的承載者,隻有對這一職業的使命懷有敬畏才能實現其獨特的存在價值,獲得內在的自我認同感。然而,“在一個充滿不敬的文化中,教育遭受的命運最為可悲——教育會變得日益平庸。當什麽都不再神聖、不值得尊敬時,我們最多隻能達至平庸。”[3]當前教師自我認同的資本困境正是與教師對這一職業的平庸化理解密切相關的。教師對這一職業的神聖感和敬畏感的缺失,導致其對這一職業秉持一種世俗化甚至是庸俗化的理解。因此,收入的高低、身份地位的尊卑都成為教師建立自我認同的核心標準。過於庸俗化的職業認知會遮蔽這一職業的精神內核,使教師難以發現物質之外的精神高地,難以沉靜其心,投入感情以靜享教育的美好和意義。“我們失去了驚喜的能力”。[4]因此,教師想要突破自我認同的資本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世俗的標準,更加充滿敬畏地認識自己所選擇的職業,在這一職業中創造超越性的價值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