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規劃綱要》明確將“育人為本”寫進今後十年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二十字方針之中,體現了此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的特色、重點和價值追求。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18]教育事業作為一種社會事業是一個係統工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涉及方方麵麵,千頭萬緒。各級各類教育的體製改革、機製創新、學製改革、課程與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建設等紛繁複雜,任務艱巨,但不論是哪方麵的改革,就其根本價值追求來說都是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培養高素質人才這個中心任務,都必須緊緊圍繞著這個中心任務。離開這個中心任務,教育改革與發展和學校工作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
(一)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深刻地表達了新時期黨和國家對於“教育—人—社會”三者之間關係的整體把握和對於教育事業的功能定位,構成教育工作的社會價值基礎。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長期以來人口總數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之多。在農業時代,這種人口數量的優勢本身也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對於增加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壯大國力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進入工業時代以來,這種人口數量上的優勢如果不及時轉變為素質上的優勢,就會很快地變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沉重負擔。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工業化內在地要求人的素質的現代化,要求人們將生產和生活的知識基礎從口耳相傳的直接經驗轉變為注重證據與邏輯的科學知識,這也是促使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醞釀和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根本動力。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以來,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萌芽和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這種在工業時代所提出的人的素質現代化的要求就更加迫切。在相當程度上,人的素質的現代化不僅僅是整個社會經濟現代化的一個結果,而且本身成為製約社會經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條件。在國際範圍內,教育由此從一種消費變為一種投資,從一種發展福利變為一種發展條件,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因變量變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變量,從社會政策的後台走向社會政策的前台甚至是中心。基於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人們也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是提高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主要途徑。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強化教育工作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麵的重要職能,加快發展,深化改革,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造就數以億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