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教育“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二十字工作方針,集中凸顯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不僅是我國未來十年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而且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本戰略。
(一)教育優先發展的含義
教育優先發展的理念主要指教育要適度超前於現有社會生活和經濟水平,即經濟發展,教育先行。早在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丹尼森、貝克爾等人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不應該僅僅被看做是一項消費,而應被看做是生產性投資,而且作為人力資本核心的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遠遠大於物力資本。人力資本理論向人們證明教育投資作為人力資本投資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這便為教育優先發展提供了最強有力的理論依據。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思想:“現在,教育在全世界的發展正傾向於先於經濟的發展,這在人類曆史上大概還是第一次”[11]。
我國的教育優先發展思想始於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在1977年他就指出:“我們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我想從科技和教育著手。”此後,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1982年,黨的“十二大”第一次把教育列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必須把堅持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軌道上來。1992年黨的“十四大”指出:“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大計。”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科教興國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了教育發展的優先地位。江澤民同誌在全國科技大會上闡明,“科教興國,是指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1997年,黨的“十五大”指出,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則將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列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六大任務之首。近年來,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麵納入國家財政保障範圍、職業技術學校建立國家獎助學金製度、部屬師範大學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這些舉措在促進教育公平的同時,更加凸顯了國家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心。《教育規劃綱要》也正如一份教育優先發展的宣言書,重申“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