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

一、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向人力資源強國

字體:16+-

為了滿足全麵實現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對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水平的要求,《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目標,即“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一)“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內涵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提出,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我國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本次《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那麽,什麽是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教育發展的曆史過程,是指傳統教育相現代教育轉化的過程。[33]因而,理解現代教育是解讀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所謂現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進科學技術基礎上的,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的,能夠滿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需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的教育活動。[34]顧明遠教授提出了現代教育的八大基本特征[35]:第一,受教育者的廣泛性和平等性。普及教育是現代工業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普及教育的程度逐漸提高,現代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也已經跨過了大眾化進入了普及化的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上為大眾化階段,50%以上為普及化階段)。現代教育必須滿足不同群體對教育的需求,既要保障質量又要注重公平。教育現代化要求逐步實現受教育者的廣泛性和平等性,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第二,教育的終身性和全時空性。終身教育最初的產生是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促使人們必須不斷學習以適應這種變革。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終身教育已經不再僅僅是人們謀生的需要,而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文明社會的生活方式。教育的全時空性是指教育已經不再局限於學校,也沒有年齡的限製,而是全民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特別是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因此,需要全時空的大教育觀,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三,教育的生產性和社會性。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工業生產與科學技術相結合,要求教育為它培養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信息社會尤其如此。因此,現代教育隻有打開大門,與企業和各種社會團體相聯係,為經濟發展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同時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發展。第四,教育的個性化和創造性。人的發展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更多地體現社會的要求,個性則較多地體現個體的要求。工業社會強調標準化、統一化,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信息社會強調個性化、多樣化。信息網絡化也為個別學習提供了可能,這就為個性發展提供了條件。個性的核心是創造性。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要求教育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同時,社會上的激烈競爭也需要人才具有個性,有創造能力和開拓精神。第五,教育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教育的個性化和社會的多樣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樣性。教育的多樣性表現在教育目標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現代社會不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要有一大批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專業人才。有高素質的熟練工人和農民。從個體來講,人是有差異的,教育要為每一個人的發展提供條件,重視差異教育,培養特殊人才。公平而有差異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原則。第六,教育的變革性和創新性。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不斷變革和創新。社會在變革,教育也必須不斷革新,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信息社會要求學校成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學校尤其要創造新的知識,創造新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第七,教育的國際性和開放性。經濟的全球化帶來了教育的國際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通越來越便捷,信息交流越來越快捷,地球變得越來越小,某一國家的某項教育改革往往會迅速傳遍全世界。教育的國際性和開放性表現在國際的人員交流、財力支援、信息交換(包括教育觀念和教育內容)、教育機構的國際合作和跨國的教育活動等方麵。隻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更好地吸收一切世界優秀文化,充實和豐富我國的教育。教育國際化的另一個重要內涵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關心和了解國際形勢與發展,具有國際交往能力的人才。第八,教育的科學性和法製性。現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礎上的,反映了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的規律。現代教育不是憑經驗,而是更多地依賴於科學的決策,教育行為的理性加強了。決策的失誤往往會影響整個教育的發展,甚至社會的發展。因此,現代教育必須重視教育研究,重視教育政策的科學決策。教育的科學性還包含教育的法製性。現代社會是法製社會,現代教育也是法製的教育,教育行為都要由國家的立法來規範。從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來看,要想實現教育現代化,就要努力實現教育的普及化、優質化、公平化、終身化、多樣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