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學習目標
·熟悉貨幣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過程。
·掌握貨幣層次劃分的依據和方法。
·掌握貨幣的本質與職能。
·掌握貨幣製度的構成要素和演變過程。
·了解貨幣製度的最新發展趨勢。
本章提要
貨幣是經濟的血液,是經濟運行和發展、配置社會資源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貨幣的使用貫穿於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各個環節,如何客觀、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貨幣,古今中外的無數哲人和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思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貨幣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永遠存在的,它是私有製商品經濟內在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也將會隨著私有者的消亡而消失。本章貨幣概覽部分,主要通過全麵、翔實地講述貨幣的起源和發展,剖析貨幣的本質與職能,介紹貨幣製度的構成及其演進史,力圖為初學者構築一個初步的貨幣學習框架。
關鍵術語
貨幣 信用貨幣 電子貨幣 貨幣製度 格雷欣法則 信用貨幣製度 貨幣替代 特裏芬難題 貨幣層次劃分
2.1 貨幣的產生和發展
貨幣是能體現一定生產關係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源於商品,發育成長於商品經濟之中,作為商品交換過程發展的必然產物,貨幣在商品經濟的矛盾運動中產生和不斷發展。
2.1.1 貨幣的產生
1.中國古代與西方早期的貨幣起源說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很早就對貨幣問題進行了思考和研究,形成了獨特的貨幣理論。其中,以春秋晚期齊國政治家管仲的理論為基礎,同時加入了戰國時期許多學者見解的《管子》為主要代表。《管子》在貨幣理論方麵,形成了相當係統的見解。①提出了“先王製幣說”,認為貨幣乃是古帝王為方便商品交換而人為設計製造出來的,共設計製造了“三幣”:“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幣為下幣”。②提出了“人君鑄錢立幣說”,或稱“貨幣國定說”,認為貨幣鑄造權屬於國家所有,不許私人染指。③提出了“貨幣工具說”,認為貨幣是國家手中的一個工具,國家鑄造貨幣的目的是“以守財物,以禦民事,而平天下也”,即國家不僅要壟斷貨幣鑄造權,而且要運用好手中的“貨幣工具”,具體做法是以“輕重理論”為指導,通過國家對貨幣的“斂”與“散”,即通過對貨幣的“回籠”與“投放”,來調節以糧食價格為主的各類商品價格的高低,以掌握財經大權,控製社會秩序,實現治國安邦。④提出了“貨幣數量說”,認為“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流通中貨幣數量的多少與貨幣購買力的大小成反比,與商品價格的高低成正比。即流通中的貨幣太少,通貨緊縮,物價就會走低;而流通中的貨幣太多,通貨膨脹,物價就會走高。國家要隨時掌握市場物價的高低,通過貨幣的斂與散,來調控流通中的貨幣量,使物價保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浮動,以維護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⑤提出了“貨幣通施(通貨)說”,認為貨幣乃“民之通施(通貨)”,認識到貨幣具有流通手段的職能,又明確強調國家要掌控貨幣,不可假於私人。除此之外,司馬遷的“自然產生說”也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在《史記·平準書》中寫道,“維幣之行,以通農商”,意思是貨幣是用來溝通產品交換的手段,為適應商品的需要而自然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