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高爾基,真名叫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他出生於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市的一個木工家庭。青少年時代他曆盡坎坷,飽嚐人間風雨,因此他為自己取了筆名“горький”(高爾基),漢語意為“苦難者”。高爾基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是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經曆了跨越兩個世紀、兩種社會製度的四十多年艱苦的創作生涯。他的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及散文詩《海燕之歌》《鷹之歌》等,在中國廣大讀者中早已贏得了崇高聲譽。
高爾基自己一生曆盡磨難,對子女的教育就更加費心,更加講究方法。對於孩子的才華和天賦他從不過多地誇獎,他說:“人的天賦就像火花,隻有加倍努力才能讓這火花燃燒成熊熊烈焰。”他認為過早地給予“一片讚揚聲”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而言過其實地對孩子過分讚揚更是有害的。因此,抱著十分嚴肅又愛護備至的態度對一個家長來說是有益的。
高爾基不忽視對孩子的教育,總是利用各種機會寓教於生活中,即使在療養期間也不例外。1907年他在意大利卡普裏島療養,偶然的一次他見到小兒子馬克西姆在院子裏鬆土種花,便不住地稱讚:“好!好!”並親自幫兒子培土澆水,植了一片花。後來兒子先行回國了,拖著病體的高爾基常常漫步花前,思念自己的兒子。不久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通過種花的事給兒子講述了人生的大道理,教育兒子熱愛生活、社會和人民,勇於奉獻。在信中他寫道:
“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卻留了下來,在生長著。我望著它們,心裏愉快地想,我的好兒子動身以後在卡普裏島留下了某種美麗的東西——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