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原名複,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是南明詩人和抗清將領。清兵南下,他隨父、師起兵抗清,後被捕,解往南京。他拒絕誘降,英勇就義。明亡後,他的詩文一反原來的貴公子生活造就的繁複文風,樸直爽朗,悲壯感人。
有“雲間才子,江左神童”之稱的夏完淳,十五歲就隨父投身抗清鬥爭,先後經曆了戰場、監獄和酷刑的嚴峻考驗。他英勇就義時,年僅十七歲。這位江南詩壇新秀在短暫而壯烈的一生中,為後人留下了三百多首血淚交融、肝膽照人的詩篇。
我們緬懷這位少年英雄,同樣敬佩英雄的父母。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學識淵博,才華出眾。母親盛氏“推幹就濕,教詩習禮”,對子女循循善誘,教誨有方,是世間難得的慈母良師。
夏完淳雖為獨子,可是父母對他處處從嚴要求,事事勤於訓導,從而使得兒子聰明早熟。雙親常教之以懸梁刺股,發憤讀書,誨之以學思並舉,經世致用。他五歲通讀“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七歲開始吟詩撰文,九歲寫成《代乳集》。在以後的八年裏,又先後創作了賦、騷、詩、詞、論、書等作品,結集《玉樊堂集》《內史集》和《南冠草》。還著有承父遺誌、記述評議明末時政的《續幸存錄》。
南明滅亡之後,夏允彝率子聯絡義師準備收複南京,不料首戰敗北,鬆江陷落,夏允彝愧於起事失敗,決心以死激勵後人。他於公元1645年9月17日自沉鬆塘,身後留下遺書說:“少受父訓,長荷國恩。以身殉國,無愧忠貞。南都繼沒,猶望中興。中興望杳,安忍長存?……人誰無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勵後人。”
父親殉國後,國難家仇更堅定了少年詩人夏完淳的抗清鬥誌,他義無反顧地接過父親肩上的重擔,在痛定之後,按照父親“破家紓難”的叮囑,變賣了全部家產,捐作義師軍餉,繼續為抗清而奔走呼號。他在因叛徒出賣被捕之後,還同敵人進行著針鋒相對的抗爭。尤其是在公堂上,洪承疇親自出麵對他進行誘降時,他巧妙的譏諷和大義凜然的態度,使得這個老奸巨猾的無恥之徒竟也感到無地自容,在公堂上下不得台來。“從軍未遂平生誌,遺恨千秋愧請纓。”夏完淳在南京監獄裏,盡管清廷百般威嚇、利誘,仍談笑自若,毫不為之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