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字元晦,後改為仲晦,號晦庵,晚年號晦翁、遯翁、雲穀老人、滄州病叟等。朱熹祖籍婺源,生於福建南劍(今福建南平)尤溪縣。朱熹從小在父親指導下學習,後又廣拜名師。由於他聰穎過人,又勤奮學習,終於學識過人。他在漳州任職期間寫成了《四書集注》,這本書影響中國教育達數百年之久。作為南宋時期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和著名教育家,他從事講學四十餘年,有非常豐富的教育經驗。他對子女教育也有自己的方法,在《與長子受之》一信中表達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
朱熹本人非常博學,兒子在他身邊應該能學到很多東西,但他認為兒子並不如他所願望的那麽好學。他不希望兒子在家裏被俗事家務纏身,不能專心致誌地學習,最終虛度青春年華。於是,他決心派長子出去求師,到外麵去走一走,開闊視野,學一些有用的知識。臨行前他寫了家信,告誡兒子在外求學時要改掉以前的舊毛病,奮發向上,勤快謹慎。
他對兒子說:“你白天和晚上都要勤奮讀書,多向老師請教。平時要動腦筋,而且要將有疑問的地方用小筆記本隨時記下,積到一定數量再抽出時間去向老師集中請教。對於老師教育你的話,一定要仔細思考,弄明白老師話語中的要點,然後將這些要點用筆記下來,以後再遇到這類問題,就可以查閱筆記,不必再耽誤老師時間了。不管在哪兒看到了別人寫得好的文章,你都可以抄錄下來,仔細分析別人到底在什麽地方寫得好,自己以後寫文章可以學習別人好的寫作方法。”
“平時未經老師允許,不能擅自外出或與其他人交往。如果有陌生人來找你,一定要向老師請示,如果是對你的學習和生活有益處的人,就可以和他見麵,而那些對你的學習和生活沒有絲毫好處的人,你就不應該和他交往。平常如有人來訪,也要征求老師的意見,然後根據老師的意見決定見還是不見。不管見不見來訪者,都要通知他你的決定。除了老師同意你見的人之外,不能跟任何別的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