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閉症概述
(一)自閉症的定義及核心症狀
自閉症,也稱孤獨症,是一組起源於兒童早期,以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興趣範圍狹窄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發育障礙。
2013年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5,前四版使用羅馬數字標示,第五版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標示),修訂了自閉症的定義,以自閉症譜係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作為統一診斷,而不再細分典型自閉症(Autism Disorder)、阿斯伯格綜合征(Asperger’s Disorder)、無其他定義的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PDD-NOS)等類別,並強調了兩大主要臨床表現:(1)持久性的社會交流/交往障礙(包括社會互動和情緒互動困難,維持關係嚴重困難和非言語交流困難)。(2)狹隘興趣和重複刻板的行為方式(包括對慣常模式等非常固執,拒絕變化;重複的言語或行動,強烈特定的興趣,整合感官知覺信息存在困難或尋找感官刺激或避免感官刺激)。另外,被診斷為ASD的個體必須是在兒童早期表現出症狀,且所有症狀一起限製和損害了兒童的日常功能[1]。
(二)自閉症的研究與發展
1.國外自閉症研究與發展曆程
1943年,美國霍布金斯醫院的兒童精神病醫生肯納(Leo Kanner)通過對十一名兒童的臨床觀察,發表了題為《情感交流的自閉性障礙》的論文[2]。這是世界上第一篇關於兒童自閉症案例的正式報告。肯納的研究對後來的研究者影響很大,其論文至今仍被廣泛地引用和借鑒。
1944年,奧地利的兒科醫生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報道了阿斯伯格綜合征,當時它稱為孤獨性精神病。
1970年後,“冰箱母親”(The Refrigerator Mother Theory)病因假說被徹底推翻,相關研究陸續證明,自閉症並非心理疾病,不是由於“家長的冷漠”造成,而是與生俱來的發育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