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習慣決定孩子一生

習慣不同就是素質不同

字體:16+-

日本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培養習慣。

例如,日本人的孩子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吃飯的時候,很少有孩子坐著等著吃飯。就連5歲的小女孩也知道要搬凳子。一個6歲的小孩在打飯,因為每個班的飯到一個大的餐廳去領,他居然挎著飯筐,邁著歪斜的步子。還有一個8歲的孩子主動給大家盛飯,哪怕他盛飯有半勺倒進你的碗裏,另半勺倒在地上,但是沒人責備他。日本婦女無論是中年婦女還是老年婦女,吃完飯,就跪在地上擦地板,沒有一個人閑著。這確實是一個好的習慣。孩子通過動手,體驗到勞動的快樂,而且還很高興:我不是一個不勞而獲的人,我能給大家帶來快樂。

實際上,孩子並不是坐著等吃才快樂,孩子天生就有一種參與欲望。家裏有小孩子,你洗衣服,他湊過來了,“我來洗,我來洗”。你做飯,孩子也來了興趣,“我來,我來”……但是我們的父母經常說:“去,寫作業去。”這樣,大人把小孩難能可貴的參與意識的萌芽給扼殺了。所以,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小習慣於參與體驗,體驗到勞動、照顧他人的快樂。

中國父母與日本父母有一個差別,這種差別首先反映在父母和孩子談話上。第一,中國的父母跟孩子交談的時間太少。第二,談話的內容差別很大,中國的父母與孩子談的最多的是學習問題,日本的父母跟孩子談的多是生活問題,禮貌問題,對別人尊重的問題。

我曾寫過一本關於中日兒童教育比較的書,書名是《兩種愛心,兩種命運》,是跟在日本生活的一個中國學者合寫的。書裏有這麽一個例子:在日本有一個人騎著自行車,一下子濺起了水花,把別人的東西打濕了,把別人的車子撞了,菜撒了。被撞的人竟然這樣想,這個人一定有很著急的事情,於是當撞人者道了歉,被撞的人說沒關係,然後走了。孩子從中便體會到別人給自己添麻煩,就要理解對方;同時不給別人添麻煩。結果,孩子慢慢形成了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