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習慣決定孩子一生

走出“習得性無助”的誤區

字體:16+-

在我們多年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孩子的學習狀況是父母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父母們最煩惱的問題,因為不愛學習或者學業失敗的孩子比比皆是。

孩子的學習問題千頭萬緒,明智的父母需要做到兩點,一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潛能特點和優勢;二是學會抓根本,抓住“牛鼻子”,牽一發而動全身。

這裏重點談談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抓指導孩子學習的根本,即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父母的解釋和導向風格,二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講清楚一些,需要借助心理學的發現和建議。

2012年11月,我在北京見到了馬丁·塞利格曼先生,他是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麵的研究,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我了解他是從“習得性無助”現象開始的,而我認為所謂積極心理學就是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

1967年,讀博士期間的馬丁·塞利格曼在參與研究動物時發現,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裏,隻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逃避不了電擊,於是在籠子裏狂奔驚叫。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後來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這一項研究顯示,反複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心理學家們發現: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可能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實上,此時此刻的我們並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嚐試的勇氣和信心,比如孩子會認為學習成績差是因為自己智力不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