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習慣決定孩子一生

在快樂的體驗中養成良好習慣

字體:16+-

人總是有向善、向樂心理,趨利避害是人的心理常態。因此,培養好習慣,我們要讓孩子體驗到壞習慣的醜陋,不能容忍。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家顏之推倡導的“勤學、切磋、眼學”,就是說的學習要勤於觀察,親身體驗。

先來對比體驗式學習和傳授式學習。教育專家劉京海認為,從國際教育比較來看,西方的教育以美國為代表,主要是體驗式學習;東方的教育以中國為代表,主要是傳授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是嚐試、探索,容易形成能力,但不容易形成知識。傳授式學習是灌輸、記憶,容易形成知識,不容易形成能力。所以,中國的孩子會考試,但創造能力不太強,美國的孩子創造能力比較強,但不大會考試。目前,最好的教育是把二者結合起來。中國學生需要多一些體驗。

正如荀子所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我再舉一個例子:中日兒童餐桌教育之比較。

日本的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讓我感動。日本的學生有一個習慣,吃飯前集體“感恩”,表達一種對接受美好食物的謝意。

中國孩子吃飯前啥也不說,在餐桌上挑食、剩飯。日本孩子說了之後就吃,不能剩飯,而且吃飯前人人要勞動,連兩三歲的孩子也要幫忙。集體就餐時,吃完飯,日本孩子會向廚師鞠躬:辛苦啦!

中國的孩子則沒有養成這些習慣。孩子到飯堂吃飯,拿著勺子敲盆“砰砰砰”:“還不開飯!餓死了!”更是很少聽說中國孩子給廚師鞠躬的。

我們的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值得深思,我們有沒有把習慣的養成和孩子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呢?

當然,教育在於引導。在習慣的培養當中,要有些快樂的事情,讓孩子在體驗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