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習慣決定孩子一生

繼承中華民族重視習慣養成的優良傳統

字體:16+-

中華民族的曆史上有很多培養習慣的好思想、好方法、好規範。在習慣的培養中,我特別希望大家能重視、繼承這些優良傳統。

宋代的教育家朱熹,被稱為孔子之後的又一大儒。他專門寫了《童蒙須知》,論述的就是兒童的習慣培養。書中這樣寫道:

“大抵為人,先要身體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襪,皆須收拾愛護,常令潔淨整齊。”

“凡脫衣服,必整齊折疊篋(qiè音切,即小箱子)中。勿令散亂頓放,則不為塵埃雜穢所汙,仍易於尋取,不致散失。著衣既久,則不免垢膩,須要勤勤洗浣(huàn音煥)。破綻,則補綴(zhuì音墜)之。”

“凡為人子弟,當灑掃居處之地,拂拭幾案,當令潔淨。文字筆硯,百凡器用,皆當嚴肅整齊,頓放有常處。取用既畢,複置元所。”

衣服脫下來,要放在固定的位置,這是一件小事,但要真正做到做好則並不容易。比方說,孩子早上起來,大叫:“我的襪子呢?我的鞋子呢?”每天早上都在找襪子,找了半天也找不著。這就是不良的習慣。

作為我們的子課題學校之一的北京府學小學的老校長李熟熙非常用心。他對學生有一個非常具體的要求:凡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每個人上學期間,要有兩雙襪子,每天回家要洗襪子。第二天要穿一雙幹淨的襪子上學。

每天洗襪子,要穿一雙幹淨的襪子上學——這看似一個簡單的要求,對一個小學生意味著什麽?

穿著一雙幹淨的襪子上學,不僅腳丫子很舒服,還有一種麵對新開始的愉悅,對新的一天,新的生活的向往。而且洗襪子能養成勞動的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年齡越小,我們提出的要求就要越具體。

有一次,府學小學組織學生去亞運村玩,其中一項是跳蹦蹦床。別的學校學生一脫鞋,臭氣熏天。可是,府學小學的學生脫了鞋,卻聞不到一點兒異味。這讓管理人員大為感動,特別歡迎府學小學的學生。這就是行為習慣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