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確定規範。
《論語》說:“不學禮,無以立。”《禮記》說得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什麽叫人?人就是身上的獸性越來越少,文明性越來越多,適應社會的發展。比方說動物,它們不講什麽平等、憐憫,它們就是弱肉強食,這是它們的生存法則。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可以看到立規矩對習慣養成的作用。父母都特別希望老師關照自己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孩子。但是,什麽樣的孩子老師容易喜歡,在班裏容易受歡迎?答案之一是有禮貌的孩子。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叫早兒,早兒就是一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上小學、上中學是人見人愛,到哪個地方都自然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女孩,善解人意,待人彬彬有禮。
早兒接電話,一拿起電話就說:“您好,請問您找誰?”如果她媽媽不在,她會說:“我媽媽現在不在,您有什麽事情需要我轉告她嗎?需要讓她給您回電話嗎?”對方不掛電話,她肯定不會放下電話,都是先讓客人掛電話之後,自己才放下電話。
有些孩子一接電話,開口就是:喂,找誰?不在!掛了。早兒為什麽那麽有禮貌呢?那就是習慣養成的結果。媽媽跟她說:“凡是給咱們家來電話的人,都是我們的朋友、客人,對客人一定要熱情,要抱著愉快的心情接電話。接電話先說‘您好,請問您找誰’,然後該誰接電話誰就接電話,該做什麽記下來,而且要後掛電話。”
早兒當然也有忘記的時候,媽媽看見了,就提醒她:“想一想,應該怎麽辦。”提醒多次之後,過了21天,過了三個月,早兒就非常習慣了。這就是非常細致的禮儀習慣培養。
北京史家小學發動學生自定班規,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其實班規、家規、校規都是養成習慣的好方法。明末清初有個學者叫朱柏廬,他著的《朱子家訓》這樣寫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要給孩子確立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