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

早期教育的過失會變成無盡的麻煩

字體:16+-

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負擔過重,必然導致後續學習時的“學業枯竭”,也就是早期學習投入過度,後續學習必然失去成長的空間。

在研究基礎教育十幾年的經驗中,我特別有感觸的是:

第一,早期教育,尤其是0~6歲關鍵期教育不到位的孩子,進入小學後往往很快就會出問題。無論學習能力、學習習慣,還是交往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麵,都不適應學校,在三年級之前,這些孩子就可能成為所謂“差生”。

第二,即使是小學階段,要改變一個孩子,也已經非常困難。

第三,就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而言,學校和老師很難對某一個有問題的孩子盡心盡責。

第四,小學階段就不適應學校的孩子,學業往往會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學校現在的管理機製和評價機製,對不適應學校的孩子極為不利。

第五,父母一定要繼續“緊盯”孩子,這樣的緊盯不是僅僅針對孩子的學業成績,而是對他成長的方方麵麵都要重視,可以說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關注就是與各種災難在拔河。

第六,一定要重視與學校和老師的溝通,再忙都不要忘了與學校、老師的聯係,可以說交流越頻繁,了解越深入,越有助於孩子的成長。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即使學校或老師態度欠佳、觀念不當,也不要輕易就對學校和老師“動怒”,說實在的,換學校很不容易,耐心、理性地和學校協商更重要。

在這裏我從與孩子“手心對手心”、“眼睛對眼睛”、“肩並肩”的教育,談到了與學校“肩並肩”的合作,父母既需要有與學校一體感的意識,更要時刻想到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仍然在自己身上。

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千萬別以為教育好孩子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而應該覺得中心責任始終在父母自己的手裏。父母的責任意識推動彼此的成長,但許多父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便被推至一個無比重要的職位,卻又缺乏學習意識,或者沒有更多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這是一個不容樂觀的現實。寫過《夏令營中的較量》的孫雲曉研究員認為國民素質的提高,關鍵在於提高父母的素質。父母應該善於培育孩子健康的人格,在勞動或遊戲中促使孩子不斷“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控製自己”,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結構——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8種智能,對孩子的學習潛質進行合理的評價與引導。[1]參與孩子的早期教育,實質上是父母們不斷學習的循環過程,如果我們不能在孩子的印刻時期播下道德的種子,就必須在孩子的求學時期進行艱難的“再教育”;如若丟掉“再教育”,則孩子就會帶給我們以無盡的煩惱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