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對他的教育應該是“手對手”,即溫和而嚴格的教育;孩子長大後,對他的教育應該是“肩並肩”,即以朋友的方式與孩子更好地交流。
你一定要記住,你愛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他的表現。無論他表現好還是不好,他都是你的孩子。
隻有你愛的是他的本質,你才能無論什麽時候都能堅定地站在他身後。
前文說到0~6歲孩子的教育應該是手心對手心、眼睛對眼睛的教育,也就是溫和而嚴格的教育,在“溫和”中孩子就能自由地成長,在“嚴格”處孩子可以學會自律。“管教從嚴”的目的就是要把幫助孩子“獲得自助”作為最終的目的,這個時候父母的鼓勵、引導、提醒、督促和懲罰都是必不可少的。美國還有一個學者研究什麽時候可以“打孩子”,他的結論是:2歲前不必打,因為毫無效果;7歲之後不能打,因為一打就會傷害人格與自尊。而2歲之後、7歲之前,則是管教的最佳時期,這個階段父母的示範最為關鍵。
那麽當孩子長大以後,尤其是孩子成長的第二個關鍵期,7~13歲的教育,應該選擇什麽樣的方式呢?
這個時候的教育應該從眼睛對眼睛逐漸轉為肩並肩的教育。因為成長中的孩子,已經不喜歡父母“盯著”他的眼睛了,父母“盯著”會讓他感到不安,好像受到某種威脅,容易使之焦躁。所以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肩並肩式的,它內在的意味也包含了某種朋友式交流方式開始生成。
這裏我還要強調一點,父母既不能進行錯誤的打罵教育,但也不必追求和孩子能夠形成朋友式的關係,這種“理想狀態”是很難的。其實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當然應該有落差,父母的第一職責就是“管”孩子,該嚴的地方就是要嚴,該強硬的就是要強硬,不能輕易就向孩子的壞脾氣妥協、向孩子的眼淚讓步,變得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不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