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交談,6歲之前適宜“麵對麵”,6歲之後要逐漸改為“肩並肩”。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在意你對他的關注,而青少年則不希望你“盯著他”,而是能夠以朋友的方式和他交談,這樣他更容易打開心扉。
不知在今天的父母們看來,要把“一隻手”的教育改為什麽方式的教育更為妥當些呢?
在我看來,首先應該把“一隻手”教育改為“兩隻手”更為妥當一些。
我覺得對0~6歲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兩隻手”的教育,也就是當孩子惹麻煩或犯錯誤時,你最好走到他跟前,蹲下來,握住孩子的兩隻手,握住,握緊了,看著他的眼睛,溫和而認真地告訴孩子什麽地方做得不對,一直到他認識到自己確實做得不對為止。這樣眼睛對眼睛,手心對手心的教育,可以直接抵達心靈。它會讓孩子明白父母喜歡什麽,反對什麽,絕對禁止什麽,父母通過這樣溫和而又嚴格的教育在給孩子樹標尺,劃出界限。同時,這樣的教育方式本身也是一種精神教育,因為在教育過程中,有時道理是對的,但方法不對、態度不對、場合不對、時機不對,可能都難以達到教育效果,有時還會適得其反,造成不良後果。
隻有正確的思想加上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樣的教育不僅有助於孩子改正錯誤,也能讓孩子從中獲取精神的收獲,父母就是在給孩子一個做人的示範。
一個正確的身教,勝過千萬句言傳,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少家長認為,隻要孩子學習好了,家裏一切事務無須孩子參與,從而嚴重地忽視了勞動教育對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影響。這樣的教育無形中造成了孩子個性的殘缺——孩子一旦形成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稍不順己意,便破罐子破摔,於是一些研究生自殺或破壞他人生存權的現象頻發也就不足為怪了。早期的勞動教育對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尊重他人的勞動,體會勞動創造世界的價值,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促進孩子形成健全的個性極有幫助。勞動既能強健體魄,又能緩和身心壓力,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還能使孩子擁有自強不息的性格。美國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和教育專家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進行了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愛勞動與不愛勞動的孩子相比,長大後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前者的平均收入比後者高出20%左右,而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較低[1]。